作者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的所有文章

【數學解放了嗎?適性發展與升學主義的拉扯】

文/黃琳芸

近期適逢108課綱的第一屆高中生大學學測放榜,108課綱所強調的乃是素養與適性發展,而親子天下近日針對「數B分流」的現況,來檢視目前的發展,提供各位家長參考。

數學,是許多學生就學時代的夢魘,現行108課綱將高中數學在高二時分流為數學A和數學B,學測時兩科自由選考。數A屬於明顯適用於理工、醫科及部分商管;數B則較偏向社會學科或文法藝術。在台灣的脈絡底下升學仍是學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文中提到有位私立高中老師坦言:「選擇數B的學生是被成績做選擇的」,大學以數學作為篩選學生的門檻這種做法,其實早已深深影響高中生的學習選擇。

文章中提到另一個有趣的點是,隨著產業趨勢的發展,目前台灣女校呈高度數理化的現象,傳統印象中對於「男理組、女文組」的分佈狀況,難道已經翻轉了嗎?再度回到升學至上的文化脈絡,文中提到根據2020行政院的統計,以理組為主的產業平均月薪達六萬之高,反觀以文組科系為主的產業平均月薪可能不到四萬,薪資差距顯而易見。因此,為了追求高學歷、高薪,成為社會中所謂「有前途」的人,不論男女都已數A為優先考慮,才更有機會躋身所謂「頂大」或者「明星科系」。

根據目前的考試制度,即使數學分流作為適性發展的一環,仍難解升學主義在台灣根深蒂固的影響,數學作為篩選工具的功能,勢必短期難以解脫。

✧文章來源

https://reurl.cc/M0LLon

✧參考資料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78995

高中端教師看學習歷程檔案的立場——台中一中陳光鴻老師

對於近來學習歷程檔案頻遭質疑,從系統、審查標準到學生製作都讓外界有許多反彈,而台中一中陳光鴻老師不禁提出以下問題:

  1. 我們何時開始對自己的作品不夠完整產生焦慮?
  2. 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提出所有人都滿意的政策嗎?
  3. 責問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是否完整,是一種反思嗎?

陳光鴻認為學生對自己的作品焦慮也是一件好事,過去「完成作業」唯一的重要成果又是成績,成績出爐等於定案;而學習歷程檔案的作法是從高一開始練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及調整,進一步去學習思考呈現自己的方式,讓學生對於有興趣的內容自主深入感受,面對這樣的焦慮其實是一件很值得的事,身為家長會感到非常驕傲。

陳光鴻進一步指出沒有一個政策可以說服所有的人,只能讓大部分的人說不出反對的理由,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高中階段,透過社團制度一步一步學習民主制度的真義,考量最大團體的利益提升、尊重少數人的聲音。

目前學習歷程檔案的制度正在守舊與改革的拉扯中勇敢前行,每個人的經歷都同等重要,照理說不應該被量化評比,但是學習歷程檔案同時也可以讓我們能夠看見考試無法呈現的結果,進而看見學生的主體性。

最後,陳光鴻認為學習歷程檔案不是一張破網,而是一張正在編織的大網,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才能拿出更多不同材料的線,一同把這張網編織得更完整、更漂亮。政策的推進還是需要社會共同的努力。

👉參考資料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471

兒童節,讓我們一起聽見兒童的聲音

文/黃琳芸

「囡仔人有耳無喙」是傳統台灣社會對於孩子「乖巧」的定義,而近年來兒少表意權的提升,衛福部已於2021年底舉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第二次國家報告發布記者會,預計於2022年舉辦國際審查會議,希望藉此保障兒童人權。

在台灣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多孩子並沒有完整表達意見的機會,又或者說出來的話被長輩視為「玩笑」、「兒戲、」不被重視,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以沈默代替,不敢或不再為自己發聲。為遵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精神,我們鼓勵長輩傾聽孩子的意見,並把孩子的意見納入決策的考量,給予孩子適當的發表機會,尊重孩子表達意見以及被傾聽的權利,也在提升孩子的溝通合作上有所幫助。

目前從地方到中央政府大多都有設置兒少代表的機制,在訂定政策時一併考慮兒少權益,教育部課審會早已於2018年將兒少表意權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邀請校方、教師一起重視兒童權利,利用情境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溝通表達的能力,提升學生自主

✧參考資料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902962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31019

https://reurl.cc/dXEyGg

當「學習歷程」變成商品?家長協會理事長林國明怎麼說👇👇

文/黃琳芸

適用108新課綱的第一屆高中生在今年初考完學測,接著便是如火如荼地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學習歷程檔案立意乃是為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批判思考等自主能力,然而近日卻有教師出面指控臺北科技大學以「販售商品」的方式指導學生製作學習歷程,不僅違反招生倫理也背離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中心思想。

從學習歷程檔案商品化看見階級差異

林國明曾在家長協會開設「了解學習歷程檔案:實作與審查」演講中提到,不要讓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陷入功利主義的思維,坊間補習班將入學新制視為商機,以競爭的手段推出各種吸引家長的方案,提供了中產階級以上家庭更多選擇,卻讓原本可能就缺乏資源的家庭更束手無策,在升學路上擴大階級差距,降低階級流動的可能性。

考試補習,做備審資料也補習?

在從前以備審資料做微書審時就有坊間補習班推出客製化的製作教學,從考試到書審看似一條龍式的服務,其實正在一步一步削弱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升學主義的社會下,立意良善的學習歷程檔案卻淪為補習班競爭的商品之一。林國明對此表示,這種代做的作品無法呈現教授審查時所重視的真實性,呼籲家長不要被商業話術吸引,並指出目前已有豐富的範例在作伙學的官網提供參考,家長及教師都可以利用免費的資源來降低焦慮,而非花錢購買。

✧參考林國明完整新聞專欄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251927

制服男生繡姓名、女生繡學號窄化性別想像,請還給學生自主的權利

台北市#成功高中學生自治組織反映制服上繡了名字在大眾交通工具上被騷擾,甚至洩漏了個人社群媒體的帳號,因此於校務會議上提出刪除服儀規定「於左側口袋上方縫繡姓名」的規範,卻遭到校方否決。日前#立委王婉諭針對校方回應提出質疑,並認為應全面淘汰制服繡名字之規定,以保護學生個資安全,更指出此事含有性別不平等。對此,#教育部目前回應會審慎研議,將於2、3個月內進行密切討論。

文/黃琳芸

男生制服繡名字,女生制服繡學號?服儀規定隱含#性別框架

因應《性別平等教育法》 規定不可因學生性別而限制學生服裝穿著,教育部表示這次成功高中事件發生於純男校而不適用於相關規範,不過仍可看出現行規定中對於管理學生的態度上仍帶有性別二元的框架。受到傳統父權體制對於男孩陽剛氣質的期待以及性別權力關係的運作,社會期望男性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並將加害者自動聯想為男性;對於女性則是賦予需要被保護的受害者的形象,而如此以性別作為規定的二元框架,忽略了每個人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境以及每個人氣質的獨特性,加深甚至內化性別刻板印象。此一事件不該因為是發生在「男校」就被認為沒有性別問題,《性別平等教育法》是為了保護每個學生的權益重要的存在,再次呼籲教育部迅速研議,還給學生性別平等的空間。

制服作為一種選擇,還給學生自主權

制服在團體中就像一種身份象徵,同時也具有消除差異的意義,且發揮約束的作用,讓學生成為社會所期待的歸順角色。時任家長協會秘書長姜貞吟對於服儀解禁表示:反對服儀規範因此被作為全面性壓制差異的工具,強調教育應以學生為本,依照學生的需求給予彈性化的教育。同為家長協會的理事陳韻如也認為,身體是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礎,衣物髮型則影響著自己和環境的關係,所以服裝不僅僅是自我呈現也是和外界建立關係的媒介。綜合以上,服儀規定不該只作為方便管理的硬性規定,協助學生尋求自我認同,讓學生得以為自己身體負責任才是最終目標。最後,制服作為一種選擇,家長協會希望社會重視學生的聲音,肯定學生的自主能力

現任家長協會秘書長王儷靜今(3/23)受台北電台邀請受台北電台邀請談關於制服受台北電台邀請談關於制服繡姓名隨著時間變遷而出現不同的意義,以及對於不同年齡層及性別之間的差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姓名貼是否也將我們的個資暴露在公共場合之中?而面對網路世代的來臨,我們的隱私的安全出現了什麼樣的挑戰?最後,儷靜也談到各校應重視青少年的表意權,回到學生自主的核心。精彩紮實的內容盡在台北電台,歡迎點入原音重現連結:https://reurl.cc/N6L369點選週三10:00-11:00的幸福生活館那一格,就可以找到囉!

✧參考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wanyu.claire/photos/a.102159017918319/529080658559484

👉https://www.facebook.com/tw.tyad/photos/a.1857155081019031/4785822844818892 

👉https://reurl.cc/3jnR8R

👉 https://reurl.cc/e62n07

【反核市集擺攤心得】環境永續,教育不止

文/黃琳芸(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實習生)

  應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的邀請,多元教育家長協會來到自由廣場共襄盛舉【福島十年 告別核電】的音樂會市集;今天我們設計了有獎徵答的遊戲橋段以及家務分工的小遊戲,吸引了不少親子靠近家長協會的攤位,聆聽並試著理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的理念。

  為什麼要反核?因為我們希望營造一個乾淨、安全的環境,提供孩子們一個無虞的發展空間。希望孩子們走出校園、多方了解這個社會是家長協會非常關注的議題;從了解到認識、尊重孩子自主性,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是我們期待能散播的訊息,同時也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

透過互動的過程,在你一來我一往之間,我們似乎更能理解家長所焦慮、擔心的問題,同時也更有機會向不認識我們的民眾述說家長協會的理念及初衷。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當天遇到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的韓國人,聽完我們的介紹後感慨的說道:「你們真好,願意教孩子這些東西,韓國人都非常保守的,很少人會去提起性的這些教育。」聽到這邊其實我心中也百感交集,究竟應該為了台灣存在多元的觀念而慶幸,還是要為無法落實的性/性別教育感到無奈?

  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年紀尚輕的爸爸,在聽完我們對於認識「性」這件事的重要性後興奮的表示:「我好同意!」並馬上拿起手機關注家長協會;這一刻的當下我突然懂了,我完全應該為了台灣存在多元觀念而感到慶幸的,因為我們就是正在為了落實性/性別平等教育而努力前進中,即使還不能夠完全,但因為我們擁有一致並強烈的信念,足以支撐我們繼續站在這裡,述說我們的理念,繼續感染更多的民眾,而這就是「多元」存在的價值啊!

  謝謝【福島十年 告別核電】活動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得以擁有一個平台接觸民眾;謝謝願意聆聽、理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的夥伴們,如果我們是一顆又一顆待發芽的種子那你們便是那股將我們吹得更遠的風,讓我們獲得更豐富的養分並成長茁壯。

【服儀規定】不只因為制服,也不止於制服

筆者/許媛婷(社會系畢業生)

2010 年臺南女中學生在朝會時集體脫下長褲、亮出短褲,向學校抗議不合理的服儀規定;2015 年臺中女中發起「自己的短褲自己穿」運動,爭取穿著短褲上下學的權益;2016 年北一女中「短褲自由陣線」、景美女中「黃衫學潮」集結學生對於服儀規定的意見,向校方表達訴求。

一系列的制服反抗運動讓大眾重新思考「服儀規定」對學生的限制與意義,引發討論的浪潮,教育部也在 2016 年下函放寬高中服裝儀容規定,同時也禁止學校處罰服儀違規 的學生。然而,「制服」僅是學生爭取權益的其中一項議題,對於這些學生而言,服儀抗爭運動有著更深的意義。

「XX 女中」制服抗爭運動

較為新聞報導或大眾討論的制服抗爭運動,幾乎都是由女校學生所發起,男校則較少有相關抗爭。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理事鄭斐文老師認為「制服」本身就是一種標籤,而女性又特別容易被貼上與「規矩」相關的標籤,不僅裙子穿得太短容易被旁人閒話,女學生參加比賽時也總被要求穿上裙子才符合禮儀。「乖巧」 或「禮貌」的正面形容轉化了「女學生應符合某種女性氣質」的不合理要求,女學生在這樣的引導和鼓勵下往往無法輕易做出其他選擇。

畢業於景美女中的黃靖茹同學則提出「學校常常將校譽和制服連結」的觀點,大眾對於女校有既定的期待與印象,而校方為了維護學校的「良好形象」,總是在服裝儀容上對學生做出嚴格的要求,加上有些服儀 規定行之有年,甚至成為學校的特色,因此不僅僅是校方,有些學生也無法割捨這些具有學校代表性的服儀規定。「制服」作為維持女學生的形象的重要關鍵,女校的服儀規定和服儀違規的懲處往往比男校嚴格,嚴苛而死板的規定促使學生重新思考和討論服儀規定的意義。

學生為什麼群起反抗?

曾有女校學生在和校方爭取穿著短褲進出學校的權利時,被校方以「短褲會露出臀型」的理由拒絕,這種帶有負面預設的解釋讓許多學生無法接受,但礙於學生與校方的權力不平等,爭取短褲進出校門的議題也不了了之。

認知到學生與校方處於不平等地位的靖茹,決定喚起學生對於權利爭取的意識,而服儀規定中最枝微末節的「白鞋白襪」就是「黃衫學潮」決定切入議題。

「我們討厭的從來都不是制服,我們要爭取的是跟學校平等對話的機會。」靖茹說起「黃衫學潮」的經驗,將服儀反抗運動的焦點從一般討論「制服功能」的正反論述中拉回「學生能為自己權利站出來」的學權意志。不同於新聞媒體的報導,2016 年景美女中的制服反抗運動並不是學生集體向校方抗爭的運動,而是一群反對不合理服儀規定的學生向其他同學倡議、宣傳這項議題的活動,比起集結學生去反抗校方,「黃衫學潮」更希望能讓其他同學注意到這項議題的不合理性和爭取權利的可能性。

關注於「推翻鞋禁襪禁」的新聞報導引起部分支持這項規定的學生的反彈,靖茹回想當時的情況,說道:「當時很多學生覺得我們不具有代表性、沒有正當性。」即便如此,她們依然認真地在粉專上整理相關問答, 與同校學生積極討論,外部力量的關注使得許多原本不發聲的學生開始重視這項議題,學生不再只是就「保守」或「開放」、「有功能」或「沒功能」的二元分類做出選擇, 而是在不斷討論和對話之中展現自我意志也為自己爭取權利。

制服抗爭運動究竟在爭取甚麼?

北一女中「短褲自由陣線」的陳怡璇同學在受訪過程說明,女校爭取服儀鬆綁的過程不僅遭遇到校方權力的阻礙,也存在著內部對於性別秩序的深刻反省。為了消解與校方對話不平等的困境、引起學生對自主權的重視,她們選擇拍攝影片傳達身體自主和自主決定的價值,刺激學生重新思考舊規定的新可能,也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我意志。

鄭斐文老師也認為服儀抗爭運動能探討更多的議題:「我們可以看見不當管教,可以討論師生的權力關係,以及學生的校園參與、身體自主權和學校傳達給學生的教學的內容。」 學校教育給予學生的不應該是一套不可挑戰的觀念,也不應該預設學生自主決定的負面效 應,學生有思想和創造的自由,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校方應該保障學生平等發言的機會,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激盪與討論。

學生之所以組織這些行動從來就不只是因為「討厭制服」,他們要爭取的也不只是服儀規定的鬆綁。在學生反思的意識萌芽、自主意識抬頭的情況之下,「服儀抗爭運動」的意義不應該被簡化為「叛逆」、「不知足」、「造反」 等負面形容,學生的集體抗爭也不應該被權力的不平等所壓制,當學生向舊有規定提出挑戰的同時,也是學校、媒體和一般大眾反思舊有體制的機會。「服儀抗爭運動」作為學權意識的抬頭,不會止步於制度層面的改革,學生在抗爭運動中累積的經驗會滋養他們反思、自主和實踐的能力,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教育或規範,也能在校園裡自我創造、自我培力。

【服儀規定】制服議題—看見校園的文化問題

採訪、撰文/江沁璦 (婦女新知基金會實習生)

當制服被貼上汙名和標籤

鄭斐文回憶起學生時期穿制服的經驗,她提到自己曾經歷過服儀解禁的前後時期,但即使在服儀解禁後,她仍感覺制服容易與標籤化和汙名化有關,受害者尤其為其中的女性。舉例來說,有些女同學將襯衫袖子捲起、將裙子改短,大家可能會在背後指稱她們不是個「好女孩」,認為她們愛玩、叛逆、容易交男朋友,卻未曾設想過她們可能是富含創造力和較願意去突破的一方。 我們的服儀規定也假設校園和社會是無關的,學生的美感容易受流行文化所影響,而規定卻不允許他們成為自己認為最漂亮和帥氣的模樣。

當制服作為一種選擇,而非強制

同樣身為家長,鄭斐文認同部分家長覺得「制服的存在可以減輕經濟負擔,也能省下許多便服的穿搭時間。」但她反對服儀規範因此被作為全面性壓制差異的工具,她認為制服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沒有一定的對與錯,但其所牽涉的是校園內的管教和教育文化問題, 此外,鄭斐文也提出一個狀況,若家長因為公務繁忙,來不及準備孩子的制服,是不是能夠以方便為前提,讓孩子有自由搭配的可能呢?因此,她認為家長們可以肯認制服的方便性為前提,但不能與其背後所牽涉的問題混為一談。

取消制服的疑慮?

鄭斐文回應對於學生能夠自由穿制服 後,多數家長的疑慮和擔憂——校園安全問題。她認為可以有更多方法去辨識學生 及教師身分,如配掛識別證、刷卡進校園、 加強校園安全巡邏等。制服問題應該和校 園安全分開來談,因為若談及辨識問題, 學生們不禁會問:「老師都著便服,陌生 人不是更容易偽裝其身分混入校園嗎?」 同學們也會不服老師「說一套,做一套」的可能。

階級與差異

我們提到現在有些家長認為:「若取消制服的存在,同學之間會因此產生階級差異和比較心態。」鄭斐文反問:「現在臺灣普遍的貧富差距真的還有如此大嗎?」在她們過去那個年代,經濟較弱勢的同學的確可能會被老師提出來指點、比較,但現今此狀況是鮮少發生 的。此外,她不認為制服的存在可以因此消減階級差異,比如說,有許多私立學校的制服質料好、高級又多樣化,成套的價格也相當可觀,這樣看來公、私立學校間不存在階級差異嗎?重要的是,我們不可能單透過制服表面的形式來達到階級平等,這只是彰顯了社會過度重視外表和消費。我們應該教育學生階級與性別平等的精神,認知到即使有階級的差異,認知到 這個社會上充滿各式各樣的人,都能夠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個體。

制服與校園裡的權力關係

鄭斐文強調制服的議題是文化問題, 我們需要了解校園、教育現場的文化在做些什麼,有哪些和權力關係有關,值得我們去討論。在師生的權力關係中,老師如何尊重學生,讓他們真的可以由下而上的來討論制服這件事情,以及對於身體的管理。而非由上而下,讓老師對學生直接的進行管制跟懲罰。2016 年教育部確立高中端校園制服解禁後,鄭斐文認為最大可能的改變與教育現場的文化有關,也就是老師如何去思考與看待「制服」,部分老師傾向依循舊習慣或現況,不願改變;部分老師支持學生更彈性的穿著、更自由的搭配,但同時也會擔憂和其他老師的意見相左。但是當老師延續舊思想,採取恐嚇或記點的方式約束學生,容易形成奇怪的校園文化,只是方便師長進行管理,卻忽視學生真正的需求,如拉鍊位置的高低、 換季過渡期長短袖的穿著等。

現在的教育和以前的時代不一樣, 應該更以學生為本,更自由的來學習,然後依照學生的需求給予彈性化的教育。因為對身體的管制其實會影響到對頭腦和心靈的管制。鄭斐文覺得臺灣教育體制內有很強的威權性,把學生管理的像是軍人一樣。限制個人自由的思考、多元性的意見和創造力,強調所有人的一致性與標準化,這樣的教育是很有問題的。

如何看待 2016 年由多所高中端陸續發起的制服解禁運動?

鄭斐文相當感嘆此情況,她認為校園仍不夠民主,學生必須憑藉發起運動抗爭、上報、引起輿論,校方才願意改變。 我們可以反思從早期 1980 年代的髮禁、 服儀規定到現在,我們到底解禁了多少東西?然後教育現場進步了多少?鄭斐文相當認同學生自主意識的抬頭,但一方面也看見了學校的不足,校方和同學缺乏足夠的討論空間。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透過抗爭以達到某個目標,或是少數人站出來反應,事情就能被解決。我們應該避免形式性的討論,並選擇透過教育帶領學生思考問題的本質,也容許多元的意見,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由下而上去思考事情的意義。

此外,2016 年這波學生制服解禁 運動多由女校所發起,和上述提到制服 本身易和貼標籤和汙名化有關。比如說短褲相較於短裙較無法表現出女性氣質,而當裙子過短時,女同學又不符合「乖乖女」的形象。鄭斐文提到自己的女兒 在小學時也有相關經歷,一次到校外比賽時,女生都要穿裙子,而男生可以自由的選擇長、短褲,彷彿在暗示女生著裙裝才是禮貌。所謂的禮儀,不應該把壓力加注在女性氣質身上。

有關學生自主意識的抬頭其實也牽涉了公民社會的想法,和學生的定位有關,學生有權力可以發言。自主意識的抬頭必須要有更多的公民意識,但現在我們校園總會認為談論這些議題就是政治,學生只需要好好念書,不要談政治。談制服、談威權體制、談校園的民主,都叫做政治。「去政治化」就像我們的社會把校園切割開來,彷彿校園跟社會無關。

協會對於服儀規範的觀點與立場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主要站在校方不當管教的問題。鄭斐文認為,校方總會認為給學生太多自由會很危險、會造成天下大亂,這種說法彷彿校園自由為校方和師長所掌控、彷彿自由是「給予」的。教育文化不應該假設每個學生都是賊、都會做壞事。此外, 教育部針對校方該如何執行規定、有什麼機制可以讓學生申訴等規定應該可以更明確。 鄭斐文認為從服儀的角度切入可以探討更多問題:看見不當管教,討論師生的權力關係,以及學生的校園參與、制服、身體自主權、課綱、學習的內容,學生有更多空間能參與一同做討論。而自己作為家長身分,鄭斐文認為若只有家長出面替孩子爭取,校方會認為這些只是家長意見,所以她更鼓勵國、高中生自主地集結,有時她也會鼓勵女兒透過在臉書貼文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意見。

鄭斐文憶起女兒與她分享的經驗,上表演藝術課時,老師要大家拿筆在身體和臉上塗鴉,說是身體解放。表演藝術課應該是要開發身體的美感和創造力;但是下課之後,學生馬上被規定說要穿何種顏色的襪子、制服外套拉鍊要拉到何種高度,這其實相當矛盾。表演藝術僅變成一堂課,並不是一個生活化的知識,學生在日常中不被允許實踐和嘗試。美感和自主性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討論,但教育應該更肯定學生的創造力。

對服儀規範未來的期許

鄭斐文希望能從服儀的角度切入,去照看教育現場裡的權力關係和性別問題。她認為制服本身是無辜的,但是它必須符合現代人自然的穿著和美感,臺灣的教育文化就是齊頭化和標準化,不容許個人的特殊性和創造力,也否定個人的特質。而實際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促進討論,透過大眾媒體報導,讓更多人關注這些議題。

第二,具體的檢視教育部能有何作為,學校能夠如何被監督。鄭斐文認為這是一個文化議題,所以需要很多層面的討論,眾人的觀念才有可能慢慢的改變和開放。而我們也要去肯定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並相信學生有著改變的能力。

【服儀規定】服儀解禁,開啟自我探索機會

  筆者/陳韻如(國小家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系兼任副教授)

過去在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學的年代,穿上學校的制服是榮耀,能彰顯自己的學生身分。同時,校服讓學生認知自己代表學校,在外需要注意言行,是一個約束和管理的工具。今日學生身分和學校教育都已不同以往,現在的學校教育不僅不再以監督和控管為手段,而且內容也不限於知識灌輸和腦力開發。服裝儀容的解放是一個邁向身體教育的關鍵步驟。

多數教師和家長都知道情商(EQ),體能和美感的培養同樣都是教育的重要環節。可惜的是教育方式和內容,還是將頭腦和身體視為分開訓練的對象,而且腦力和知識受到大量的關注 ,身體教育則還處於有待開發的階段。

目前身體教育僅限於生理相關知識和體育活動。但是人不僅是有腦袋,而是也有情感,有感官,有身體。同時關注這些不同面向的發展才是全人教育。身體是自我展現也是和外界互動 的媒介,對自我認同的建構相當重要。

身體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如何動,而且要培養感官的敏感度,訓練接受外界訊息的能力。認識自己的身體,學會如何感知和使用身體是第一步。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現自己(的身體 和情感)是下一步。成長的過程需要探索自我,服裝儀容的變換是這個過程很重要的一部分。 身體上的各種服飾,從頭髮、衣服到鞋子都是展現自我的一部分。

在同儕、師長和其他人面前,以及在不同的場合的說話方式、肢體語言,以及穿著打扮關係著個人形象和自我認同,因此需要學習。每人小時候都有試圖透過打扮,找到自己的經驗,無論是穿上另一性別的服裝,嘗試超年齡的打扮,次文化裝扮等等,這都是嘗試探索,什麼樣的外貌變化會引起外界什麼樣的反應?換上新的髮型,穿上不一樣的衣服是體驗社會文化規範和被規訓或抵抗的練習。這個尋找自我的過程,除了自信和勇氣,更需要外力的支持和認同,目前學校內的服裝儀容規範限制了學生這些探索的機會。

僵硬的服儀規範讓一個學生,除了學校或學生身分認同之外,沒有機會尋找其他自我認同的基礎和所屬的群體。讓他們無法發展並建立和其他群體的連結,找到自己的定位。 除了學生身分之外,我是誰?我今天需要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我想讓別人看到什麼樣的我?這樣的思考和練習是成長的一部分,衣物是這個練習不可或缺的工具。服儀規定和管理卻讓學生喪失了探索自我和展現自我的練習機會。同時,壓抑了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創造以及削減和其他社群建立連結的可能性。因穿便服而必須面對同儕比較的壓力,並非是支持服儀規範的理由,反而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練習。

我依稀記得,小孩兩歲,上幼幼班後不久,就回家要求要有雙和同學一樣有卡通圖案的鞋子。原來在這麼小的時候,就有物質上的羨慕和比較,隨著年齡增長,還會擴張到其他面向。同儕之間的比較無法避免,就算穿著制服,同學間,還是有許多反應不同家庭資源的東西,從所使用的文具,週末的休閒活動到居住環境都可以比較,這樣的情況並不會隨著服儀規範的訂定或成長進入社會而消失。

同學之間可以羨慕和比較的東西太多,成績好壞、家庭成員多寡、父母職業、身高體重……因此,如何看待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需要練習:探討自己羨慕的是什麼?是否擁有相同的物品所帶來的影響為何?別人又會如何反應?學生需要盡早學會如何面對個別差異,尤其是家庭背景產生的各類資源的落差,了解社會多元和個別差異,知道不平等的存在,學習面對社會不平等應有的態度,探討改變的可能。建立出健全的自我認知,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的差異,才能避免歧視和霸凌,這樣的複雜且困難的過程需要練習,更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從旁協助。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應該是保障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讓大家受到平等的對待以及享有相同的資源,而不是抹滅個別差異,試圖透過服裝儀容管理,製造出大家表面上都一樣的假象。沒有差異並不等於公平正義。

無論是教育學生面臨比較時應有的態度,還是輔導小孩自我探索過程,都非容易的事。現在小二的女兒為了一星期一次的便服日,需要花不少時間挑選、鬧脾氣;為此,我們需要在前一晚挑選好衣服,以免隔天因而遲到。雖然穿校服就可以避免這些麻煩和爭執,但是做為家長不應為了省事,而排除了小孩學習的機會。 學校也不應為了方便管理學生,制定僵硬的服裝儀容規範,讓小孩喪失了認識身體、探索自我的機會,尊重個別差異的練習。

不可否認的是,穿上一套和同儕一樣的衣服,能強化歸屬感,建立集體認同,提升團體向心力。就像沒有校服的大學生喜歡幫自己製作系服,喜歡參加制服日活動,一起穿上高中制服,緬懷過去。他們沒有制服,卻都喜歡有制服或穿制服。但前提是,他們是在沒有被強迫的情況下,選擇了穿上一樣的衣服。所以應反對的不是校園內各種集體服飾,無論是校服、班服、運動服或任何共同的裝飾和標誌,校徽、書包等等的存在。應該反對的是僵硬的服裝儀容規定。學校更不應該以要求勞動服務,扣分等等方式來處罰違反服儀規定的學生。就像穿上校服能加強認同感,但是被強迫穿上校服,只會產生反效果。校服的存在並不一定要搭配著嚴格管理,學園內服儀的解禁,不表示需廢除校服。

身體是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礎,衣物髮型則影響著自己和環境的關係,所以服裝不僅僅是自我呈現也是和外界建立關係的媒介。大家都有過希望和別人一樣,被接受,卻又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的青澀歲月。我們都知道,嘗試做自己又尋找和外界 的認同是人生重要的過程,所以期待校園能成為這個成長過程的起點,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包容友善的環境,學習自我表達,發展主體性。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1/24這天很開心可以有許多家長協會的成員一同參加本次的大會,理事長林國明老師特別感謝協會在這一年疫情的限制下,仍然在多個領域中持續努力,特別是關於性平和校園中的人權方面等。過去一年,協會透過各種媒體露出聲援議題,包含服儀解禁、反對晨光時間的宗教宣傳、聲援同志教育等。我們也舉辦了繪本親子共讀的活動,亦推出線上訪談影片「我的小孩談戀愛了,怎麼辦?」和家長談情感教育。除了上述議題外,未來協會也會在108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持續耕耘,家長協會在此議題中扮演彙整意見、聯繫相關家長團體的角色相當重要。

本次大會也請到各組負責人進行工作報告。學齡前的部分由石易平老師說明反對教育部開放幼兒園實施英語教育;國中組的劉家豪老師代表說明如何讓既有的修正條文在體制內落實,例如:服儀規定已改革卻未執行、技職升學模式等;高中組則由林國明老師針對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做細部說明。另外,性平組由鄭立中老師代表,討論晨光時間的運用,並鼓勵更多家長會員進到體制內扮演正面的角色去平衡「所有家長都很保守、很害怕性平教育」的氛圍。出版組梁莉芳老師表示,過去曾在季刊中探討鼓勵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政策,以及用非典型家庭的經驗來檢視教育現場,今年將與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合作,希望能以協會的名字來提專刊計劃。家長協會過往累積了很多相關的訊息,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協助家長,是我們未來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本次大會也向各位會員報告2020年度經費計劃,並進行章程修正與改選理監事。組織章程修正,為了方便會務進行,將理監事人數下修,改為理事21人改為9人、監事7人改為3人。

改選後理監事委員名單如下:

【家長協會理事名單】

林國明、鄭立中、官曉薇、陳志柔、劉家豪、梁莉芳、李玉華、王儷靜、陳韻如
(備取理事一名:賴曉芬)

【家長協會監事名單】

石易平、覃玉蓉、鄭斐文
(備取監事一名:張盈堃)

後續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的資訊,我們也會持續在這個領域上努力!